欢迎光临常州迅生仪器有限公司网站!
诚信促进发展,实力铸就品牌
服务热线:

13372270868

产品分类

Product category

新闻资讯 / news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如何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

如何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

发布时间: 2013-09-12  点击次数: 1460次

20世纪60~70年代,为了缓解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,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,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、顺贸易偏向的投资战略,通过有比较劣势产业部门渐次外移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受日元升值的影响,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“四小龙”(韩国、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)、东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,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。在此过程中,日本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之间垂直分工,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,而且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,使其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,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产率的金属工业、化学与机械工业,即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核心的制造业结构,形成了制造业拉动的双引擎。

毫无疑问,当前中国调整制造业结构,淘汰落后产能,加快产业整体升级在必行。每次大危机都是一次重新“洗牌”的过程,未来在产业格局调整过程中,将按照分工价值链引起产业布局的重新分布优化。中国要实现在分工体系中“低位保持、中位扩张和高位渗透”的目标:

首先,对于纺织、鞋帽等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,可以通过“走出去”在其他国家生产、当地销售或出口产品,可以绕过相关国家的贸易壁垒;

其次,加快汽车业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输出,加快占领新兴市场迫在眉睫。目前,中国汽车产能“结构性过剩”严重。自2011年以来,中国汽车业正在进入增速回落期,而汽车业产能却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,预计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,也就是三年后,汽车年销量要增长一倍。因此,加快汽车业“走出去”,占领非洲、亚洲和拉美等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意义重大;

zui后,在产能过剩的风电设备、多晶硅、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,可以通过发展“技术追赶型”对外直接投资,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集聚地的反向技术外溢,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,从而有利于国内相关行业的结构升级。

中国的“产能过剩”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。因此,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,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,积极推进“产能输出”战略,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,也必将为中国的化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。